
文 | 张志伟
1999年,58年出生的牛根生41岁,职务是伊利集团副总裁。老牛当时跟伊利集团董事长郑俊怀在经营管理上有分歧,矛盾越积越深。牛根生不得不辞职,1999年8月18日同另外九名发起人共同成立蒙牛。
上世纪末,中国乳业的老大毫无疑问是伊利,1996年就率先IPO上市了,而99年新成立的蒙牛则从0起步,要是排个名的话,当时起码在千名之外。
万万没想到,有一天超越伊利的会是蒙牛。
创业初期,蒙牛品牌策划大师孙先红给蒙牛的定位是:“向伊利学习,为民族工业争气,争创内蒙古乳业第二品牌!”。
表面上看这句slogen很低调谦虚,但每个人都明白,老牛和老孙当时打的是“傍大牌”,蹭乳业大哥的流量。
讲真一开始伊利的人还真没把蒙牛放在眼里,尽管蒙牛创业初期双方在业务、市场和相关资源方面都存在直接竞争,但牛根生嘱咐所有蒙牛人:“骂不还口,打不还手”。
就这样,蒙牛仅用4年时间,就成功挤进当时中国乳业前三。
1999年,蒙牛全年销售额只有4000万元,然后就是惊人的成长曲线,8年后,到2007年时,蒙牛的年销售额居然超过了伊利。
2008年是个关键拐点,这一年爆发了系统性风险事件。蒙牛2008年亏损9.5亿,伊利亏损17亿。当时蒙牛规模比伊利大,为什么蒙牛的亏损额大幅低于伊利呢?
伊利2008年财报显示,当年存货报废了8.85亿,存货计提跌价准备2.38亿,光这两项加起来就超过了蒙牛的亏损额。
那么,蒙牛当年为何没有跟伊利那样做大规模存货报废呢?很多老蒙牛人尤其是渠道这一块的应该很清楚,这跟当年伊利蒙牛厂家渠道损失承担策略不一样有关系。
这里就不再详细展开,但毫无疑问,正是因为2008年关于厂商渠道风险承担方式的决策,导致后来乳业双雄的地位再次出现了变化。毕竟,得渠道者得天下,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如今,这条规律都是铁律。
另外,伊利2007年被超越后,心里急了,在品牌建设上立马明白过来,2008年经过一番运作,顺利成为北京奥运唯一乳制品赞助商,2010年又成为世博会唯一乳制品高级赞助商。凭借这两大盛会,伊利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。
从2009年起,蒙牛的增速开始落后伊利,2011年伊利的营收超过蒙牛,重回中国乳业第一的宝座。
自食悟创办以来,过去十多年间,后台和朋友圈始终有人问笔者,蒙牛到底什么时候能再次超越伊利,重新品尝一下“乳业第一”的滋味?
关于这个问题,食悟是非常理解的,就如同汾酒一样,上世纪曾经当过“汾老大”,这些年一直在努力“复兴”,功夫不负有心人,汾酒已经成功挤进白酒前三,“三分天下有其一”。接下来,汾酒的复兴目标,其实就是冲刺行业第一的奋斗历程。
也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道理,两三百年以前,中国一直是全球的老大,自工业革命之后,欧美西方才崛起,落后挨打之后,中国开始站起来,富起来,如今我们正行进在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。
蒙牛从零起步,成立仅8年就做到行业第一,做了四年冠军后,被反超,如今让出第一宝座已经十四年了,所有蒙牛人应该都怀揣冠军梦想,因为当过冠军的人,都不甘心太平庸。
可以说,卢敏放任期,蒙牛已经无限接近伊利了,但随着君乐宝的单飞,以及奶粉业务遭遇行业下行压力,跟老大哥的距离被拉远了。
但随着新总裁、老蒙牛人高飞的上任,业界对于蒙牛的伟大复兴格外期待;经历蒙牛初创到上市,再到超越伊利夺取行业冠军,后来又被反超的高飞,对蒙牛的过去和未来,一定有着超乎寻常的理解,不排除,他心里是有梦想的,而且很强烈。
正所谓“以史为鉴”,今天,食悟简要梳理总结一下:2007年蒙牛是如何超越伊利夺取行业冠军的?其实,过去的成功经验,对于现阶段的蒙牛,以及未来规划都是很具有参考价值的。
根据食悟的专业研究,2007年蒙牛完成的这一历史性跨越,主要源于蒙牛在战略布局、营销创新、产品结构和供应链管理上的多维突破,同时叠加了伊利内部动荡和行业红利的窗口期。
一,事件营销与娱乐营销的双重暴击,让蒙牛实现快速崛起。
首先,从“内蒙古奶业第二品牌”到“航天级”品牌的跃升。
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,蒙牛以“航天员专用奶”身份绑定国家荣耀,广告语“每天一杯奶,强壮中国人”迅速传遍全国。这一策略不仅提升品牌信任度,更直接拉动销量——蒙牛当年销售额从2002年的16.7 亿飙升至40.7亿,增速超144%。
其次,蒙牛成功抓住并开启了食品饮料行业现象级娱乐营销。
2005年蒙牛冠名《超级女声》,将酸酸乳从年销售额8亿推升至30亿,开创“粉丝经济+快消品”的先河。节目期间,蒙牛通过短信投票、线下路演等方式深度互动,覆盖超3亿观众,品牌渗透率从30%跃升至70%。这一案例成为中国营销史上的教科书级典范。
另外,蒙牛还通过央视标王巩固声量。2003年,蒙牛斥资3.1亿元拿下央视黄金时段广告,2004年继续以3.1亿元蝉联标王,在传统媒体时代占据舆论制高点。这种“高空轰炸”策略与地面渠道渗透形成共振,助力蒙牛在三四线城市快速铺开。
二、拥有高端化与大单品战略的先发优势,通过产品创新迅速占位。
2005年,蒙牛推出特仑苏,以“不是所有牛奶都叫特仑苏”的差异化定位切入高端市场,单价较普通牛奶高出50%。特仑苏通过专属牧场、优质奶源和无菌冷灌装技术建立壁垒,2006年销售额突破50亿,成为蒙牛利润增长引擎。这一创新打破伊利在常温奶市场的垄断,重塑行业格局。
随后,蒙牛围绕“特仑苏”构建高端产品线,同时推出纯甄常温酸奶、未来星儿童奶等细分产品,形成“高端树形象、中端走量”的组合策略。
2007年,蒙牛液态奶收入占比达89.8%(191.5亿),市占率 40.7%,连续五年蝉联第一。相比之下,伊利同期液态奶市占率不足 35%,且高端产品布局滞后。
三,自建牧场与产能扩张的战略卡位,蒙牛掀起一场供应链革命。
蒙牛在内蒙古和林格尔建设亚洲最大单体牧场,引入国际先进的TMR全混合日粮技术,单产水平提升至8吨/年,远超当时行业平均的5吨/年。2006年,蒙牛日收奶量突破1万吨,成为全国最大奶源收购商,彻底解决产能瓶颈。
蒙牛后来参股现代牧业、圣牧高科等上游企业,以股权绑定锁定低价奶源,通过控制原奶成本来提升毛利率。
2008年之后,蒙牛引领了中国乳业的奶源规模化,在夯实供应链的同时,规模化牧场也为蒙牛的高端产品提供了品质保障。
四,伊利管理层动荡让公司错失了很多战略机会。
正所谓攘外必先安内,2007年伊利之所以把行业第一位置让出来,从伊利的角度来讲,内部动荡的内因起到了关键作用。这也是后来伊利想方设法确保公司稳健的核心所在。
2004年,伊利集团原董事长郑俊怀被刑拘,乳业老大哥一时陷入治理真空。尽管呼市国资委紧急介入稳定股权,但管理层更迭导致战略执行中断,2005年伊利销售额增速降至19%,远低于蒙牛的53%。
伊利对高端市场反应迟缓,直到2006年才推出金典有机奶,比特仑苏晚一年。在常温酸奶领域,伊利安慕希2014年才上市,而蒙牛纯甄已占据先发优势。这种 “跟随策略” 使伊利在关键品类竞争中步步被动。
伊利当时太过于依赖传统经销商体系,对终端掌控力不足。2007年,伊利在三四线城市铺货率仅70%,而蒙牛通过“深度分销+直营”模式达85%。在深圳等重点市场,蒙牛通过“前10箱免费送”的地推战术,一个月内销售额突破5000万,直接瓦解伊利的渠道壁垒。
食悟观点:伟大复兴,是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
蒙牛2007年完成的那次超越,是营销创新、爆品破圈、供应链革命与对手犯错共同叠加的协同结果。
如今的蒙牛,要想实现伟大复兴,同样是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。
但天时不是坐着等来的,地利也不是躺着别人就送来的,人和更需要有一个共同奋斗的理想目标。
毫无疑问,高飞的业务实战能力,对乳业的理解,管理领导力和战略智慧,丝毫不逊于当年带领蒙牛超越伊利的杨文俊;并且经过二十多年的积累,见证过蒙牛起起伏伏的“77号”老蒙牛人如今执掌这家乳业巨头,他比任何人更有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:失去的,一定要夺回来!
你们说呢?

